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看黔南林业生态如何“点绿成金”

黔南日报  2017-06-22 10:22

[摘要] 今年5月,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11家中央媒体组成的“2017天保记者行”采访宣传团走进黔南,就我州生态保护与建设、国有林场改革、停伐保护、生态扶贫、就业增收、转型发展等内容进行宣传报道,试图以国家“天保工程”下的黔南为样本,寻找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答案。

今年5月,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11家中央媒体组成的“2017天保记者行”采访宣传团走进黔南,就我州生态保护与建设、国有林场改革、停伐保护、生态扶贫、就业增收、转型发展等内容进行宣传报道,试图以国家“天保工程”下的黔南为样本,寻找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答案。

如何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黔南的答卷无疑是满意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多年来,得益于“天保工程”等项目资金的扶持,以茶叶、刺梨、果树、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生态产业,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绿色红利,护了绿水青山的同时,富了一方百姓。

州林业局局长唐军介绍,黔南是典型的山区地貌,老百姓过去“靠山吃山”,上山砍树,开山炸石,结果变成“穷山恶水”;现在同样“靠山吃山”,老百姓不去砍树去种树、不卖石头卖风景、卖产品,护美了绿水青山,也做大了金山银山。

在黔南,“绿色红利”带给山区群众的,是获得感,是幸福感。

“天保工程”护住绿水青山

经过两年的试点,2000年,黔南北部长江流域的长顺、龙里、贵定、都匀、福泉、瓮安正式列入天保工程县(市)。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我州突出抓好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和公益林建设,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林农就业增收,工程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特别是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后,昔日的森林更加繁茂、昔日的荒山荒坡又重新披上了绿装,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减少,已干涸多年的小溪有了绿水,古井涌出了清泉,久违了的飞禽走兽开始出没,呈现出山青水秀,林茂粮丰,江河安澜,山川秀美的迷人景象。

截止2016年底,累计投入天保工程项目资金27989万元,完成公益林建设122.19万亩,年实施森林管护694.1万亩,工程区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622.7万亩增至2016年的924.9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6.2%增至2016年的57.92%,林木蓄积量由2000年的981.2万立方米增至2016年的2523万立方米,全州林地面积达2589万亩,森林面积2225万亩,涉林总产值达203亿元,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同步快速增长。

改革创新扭转尴尬局面

雨后的甘溪林场,有一种空谷幽兰的格调。漫步林荫道,香樟树、梓木树等各色树种林立两旁,空气中弥满着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看着茂密的树林,呼吸着充盈的负氧离子,林场老职工彭芳前感叹不已。林场改革后,彭芳前的工资由以前的8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4000多元,收入翻了5倍多。2015年甘溪林场升格为“森林公园”后,走上了森林旅游的路子,林场职工吃上了旅游饭。

甘溪林场是专门从事植树造林、森林抚育、保护和利用的一个国有林场,承载保护国有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的职能,也是黔南国有林场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

改革前,甘溪林场“不事不企”的状况让职工身份尴尬,“非工非农”的处境令职工生活困难,陷入“想脱离,却没勇气、没资本;想坚守,却没希望、没前途”的困局。改革后,甘溪林场确定为贵定县公益性林场,实现了从生产销售木材到培育管护森林资源、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转变。全面建立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彻底扭转了过去为解决工资待遇问题不断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局面。

贵定甘溪林场只是黔南众多林场改革成功的一个缩影。

在黔南,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林业改革,已从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目前,全州12个国有林场已全部转为公益一类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面停止采伐,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功能稳步增强、职工生活稳步改善

改革是黔南林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源。

2013年以来,全州林权抵押贷款面积达18.42万亩,贷款金额达57271万元,累计林权抵押贷款面积已达20.03万亩,贷款金额达60450万元。新增林权流转面积41.6万亩,累计林权流转面积已达93.12万亩。

2016年全州新增林业专业合作社138个、获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2个,全州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494个,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

黔南在省内率先赴外省开展了林业专题招商,引进林业项目256个,签约资金228亿元,其中2016年招商签约资金98亿元,到位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60%,取得历史性突破。

生态产业释放绿色红利

天保工程的实施,不仅使黔南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实现同步增长,而且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经济效益逐步显现。食用菌、蕨类等生态食用植物已成为农户季节增收的项目。在工程区,一些企业、林场发展的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也产生了,瓮安朱家山、都匀青云湖、龙里龙架山、福泉云雾山等、省级森林公园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收入逐年提高。

特别是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后,我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刺梨、茶叶、特色经果林、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后续产业,工程区特色经果林面积达250余万亩,其中:刺梨种植面积50余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00余万亩,其他经果林100余万亩。2016年,工程区林业总产值达125.54亿元,林区群众人均来至林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

刺梨是黔南的生态扶贫产业。

龙里茶香村,曾是省级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四百元。“天保工程”实施后,这里成了贵州农学院专家的刺梨选育试验基地。如今,全村种植刺梨近万亩。仅刺梨一项,林农总收入就超千万元,人均纯收入1.2万元。

燕启富是茶香村众多刺梨产业受益者之一。在此之前,他和其他村民一样贫困潦倒。后来在贵阳做水果批发生意期间,偶然发现刺梨果脯产业这一商机,便放弃每月有4000元收入的水果批发生意,毅然返乡创业。2010年他接管了龙里县茶香有机刺梨专业合作社,会员由最开始的17人发展到现在的63人,通过刺梨种植,刺梨果脯加工,培育刺梨种苗等,将刺梨产业规模越做越大。“刺梨产量大,需求量也大,每年好多的种苗及刺梨订单都完不成。”燕启富说,正是联合村民组团发展,刺梨收入才非常可观。

2013年以来,黔南年均新增刺梨14万亩,今年预计投产30万亩,鲜果产量20万吨,综合产值20亿元。如今,黔南刺梨种植面积超60万亩,占贵州省一半以上,已成黔南的生态扶贫产业。

在黔南,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达到40%。

唐军表示,到2018年,林业生态产业可带动约5万贫困户20余万人脱贫。同时,通过生态补偿资金兑现,将助推6.8万户24.5万人脱贫。

延伸阅读:

黔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三大”工程实施

黔南多家房地产企业 为职工开户缴存住房公积金

龙里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龙里油画大草原观光索道8月底试运行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